健康养生

佛教的三藏是指什么

本文已影响 3.16W人 

佛教三藏是指,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 三藏又作三法藏。藏,梵语pit!aka,意谓容器、谷仓、笼等。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为: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 经藏(梵su^tra^nta -pit!aka ,巴sutta-pit!aka ),音译素怛缆藏、修多罗藏,意译契经藏。佛所说之

佛教的三藏是指什么

律藏、经藏和论藏

三藏十二部经 “三藏”是指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是佛陀的教法,是佛教的教义,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: 经藏:梵语音译“修多罗藏”,意译“契经藏”,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,都属经藏。 律藏:梵语音译“毗奈耶藏”,意译“调伏藏”

三藏是指佛教经典的总称,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(约前273—前232在位)时由高僧编纂,包括:律藏、经藏和论藏。

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、律、论三藏者的尊称。又称三藏比丘、三藏圣师,或略称三藏。在中国,对来自印度、西域的佛典进行汉译的僧侣,常尊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。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师为玄奘法师,但常被误会这是玄奘专有的称号

三藏又作三法藏。藏,梵语pit!aka,意谓容器、谷仓、笼等。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,分经、律、论三部分。经,总说根本教义;律,记述戒规威仪;论,阐明经义。通晓三藏的僧人,称三藏法师,如唐玄奘称唐三藏。如南朝?梁?沈约《内典序》:“义隐三藏之外,事非二乘所窥。”

佛家讲的三藏是《律藏》、《经藏》和《论藏》,我国历史上的三藏法师是玄奘法师、鸠摩罗什法师、实叉难陀法师、求那跋陀法师、大广智不空法师、菩提灯法师和安世高法师。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。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(约前273—前232在位)时由

经藏(梵su^tra^nta -pit!aka ,巴sutta-pit!aka ),音译素怛缆藏、修多罗藏,意译契经藏。佛所说之经典,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之机;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,皆属于经部类。

三藏十二部是指经典的体裁不是指特定的经典 三藏即经、律、论,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,亦称十二分教,即长行、重颂、孤起、譬喻、因缘、无问自说、本生、本事、未曾有、方广、论议、授记。 「三藏十二部」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经、律、论三藏

律藏(梵vinaya -pit!aka ,巴同),音译毗奈耶藏、毗尼藏,意译调伏藏。佛所制定之律仪,能治众生之恶,调伏众生之心性;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,皆属于律部类

佛教三藏:总说根本教义为经,述说戒律为律,阐发教义为论(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) .三省六部:三省:中书省(决策)门下省(审议)尚书省(执行)六部:吏 户 礼 兵 刑 工

论藏(梵abhidharma -pit!aka ,巴abhidhamma-pit!aka ),音译阿毗达磨藏、阿毗昙藏,意译作对法藏。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,化精简为详明,以决择诸法性相;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,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、体系化的论议解释。论藏又称论部,与摩呾理迦(或摩得勒伽,梵ma^tr!ka^ ,巴ma^tika^ ,意译作本母、论母)、优波提舍(梵upades/a ,巴upadesa ,意译作论议)具有密切之关系。

何谓三藏?即是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十二部,并不是指十二本佛经,而是依佛经的体载,内容,文法分为十二个种类。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,亦称十二分教,即长行(契经)、重颂(、应颂)、孤起(讽颂)、譬喻、因缘、无问自说、本生、本事、未

据大毗婆沙论卷一载,三藏之所显与等流等各异,经藏乃次第之所显,律藏为缘起之所显,论藏为性相之所显;经藏为力之等流,律藏为大悲之等流,论藏为无畏之等流;经藏系种种杂说,律藏系讲说诸学处,论藏则分别诸法之自相与共相。

佛教:佛陀的教育。 三藏:佛教经论,分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为三藏。 原始佛教:佛教早期上座部的修行。 三藏圣典:佛教经论,分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为三藏。尊称“三藏圣典”。

扩展阅读,以下内容您可能还感兴趣。

什么是佛教与三藏 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

佛教:佛陀的教育。

三藏:佛教经论,分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为三藏。

原始佛教:佛教早期上座部的修行。

三藏圣典:佛教经论,分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为三藏。尊称“三藏圣典”。

佛教的“三藏十二部”到底指啥

三藏十二部:三藏即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十二部即佛所说经分为十二大类,亦称十二分教,即长行、重颂、孤起、譬喻、因缘、无问自说、本生、本事、未曾有、方广、论议、授记。

藏经楼的“藏”,是指佛教里的哪三藏?

“三藏”是指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是佛陀的教法,是佛*依之修行的指南:

经藏:梵语音译“修多罗藏”,意译“契经藏”,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,都属经藏。

律藏:梵语音译“毗奈耶藏”,意译“调伏藏”,是佛陀为调伏*心性,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。

论藏:梵语音译“阿毗达磨藏”,意译“对法藏”,是佛*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、解释、整理,而成组织化、体系化的典籍。

三藏十二部

三藏就是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经藏是说定学;律藏是说戒学;论藏是说慧学。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,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。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,记录成为经藏。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,整顿成为律藏。大迦叶尊者将佛*读经研律的心得,收集成为论藏。

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,分为十二部。有偈云:“长行重颂并孤起,譬喻因缘与自说,本事本生未曾有,方广论议及授记。”

1、长行:就是*一行一行的长文。

2、重颂:将长行的义理,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。

3、孤起:单孤的偈颂,与前后*没有关系。

4、譬喻:用比方来说明*的义理。

5、因缘: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。

6、自说:平时有人请法,佛才说法,唯独阿弥陀经,无人请法,而佛自说。

7、本生: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。

8、本事: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。

9、未曾有: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。

10、方广:就是方正广大的经,有圆融无碍的境界。

11、论议:佛*研究经律的报告,或者佛与*讨论的记录。

12、授记:佛给菩萨授记,何时成佛、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。

大藏经

又作一切经、一代藏经、大藏、藏经、三藏圣教。指包含三藏等之诸藏圣典。亦即以经、律、论三藏为中心之佛教典籍之总集。‘大藏经’一词,不见于印度或我国最早期之记载,于我国南北朝时代仅有‘一切众藏经典’、‘一切经藏’等称呼,直至隋唐之后,始有‘大藏经’之称,当时系指由朝廷敕命(钦定)纂集之一切经。

早期之佛教经典,有九部经或十二部经之分类,此外,类编佛所说之四阿含、五部,而称为经藏;纂辑有关诸*之戒仪等,称为律藏;诸论师之撰述则称论藏。

原始佛典如阿含及诸律等,皆以口诵相传,经过结集、订正、确认后,成为圣典之权威,方以文字记录下来。大乘经典则反之,多以书写方式流通,如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一载用笔墨陀罗叶,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载用纸墨,持心梵天所问经卷四、宝女所问经卷四、普曜经卷八叹佛品等载用竹帛;亦有于壁上书写*者。

此外,正法念处经卷四十、卷四十六、大般涅盘经卷十四、梵网经卷上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等,亦举出叶纸、桦皮、贝叶、纸、素白叠等名称

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什么,谢谢

何谓三藏?即是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经诠定学,律诠戒学,论诠慧学。精通三藏,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,尊称为三藏法师,如姚秦鸠摩罗什,唐玄奘等。试略谈其义:

一、经藏。梵语素怛缆,或曰修多罗,华言契经,佛所说之经典,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之机,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。

二、律藏。梵语毗奈耶,华言调伏,亦翻善治。佛所制定之律仪,善能调治众生之恶,调伏众生之心性,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,皆属于律藏。

三、论藏。梵语阿毗达磨,华言对法,又翻无比法。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,化精简为详明,以决择诸法性相。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,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、体系化的论议解释,均属于论藏。

三藏有大小乘之分。小乘三藏:四阿含经为经藏,四分律、五分律、十诵律为律藏。六足发智论为论藏。依大智度论说法,三藏属小乘教专称,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,大乘亦有三藏。华严经等为经藏,梵网经等为律藏,阿毗达磨为论藏。

十二部经

又称十二分教,或十二分经。佛说的一切法,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,类集为经律论三藏。由于一切经的*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,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,通称三藏十二部经,总则称一切经,别则称十二部,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。

一、修多罗、素怛缆,此译为经或契经,如《四阿含》、诸大乘经、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,皆名契经。但此处所说的契经,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*,故又称长行经。

二、只夜,此译重颂或应颂,颂有一定的字句,四、五、七字一句,三、四、五、六为一颂不定。凡经中偈颂,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*之义,此类颂经,名“重颂经”。

三、和伽罗那,此译授记,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,于缘觉后世当得道,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,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,即名“授记经”。

四、伽陀,此译讽诵,或孤起颂,不依长行,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,如《法句经》等,名“讽诵经”。

五、优陀那,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,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*,如《阿弥陀经》,名“自说经”。

六、尼陀那,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,如《大智度论》卷三十三:“说诸佛法本起因缘,佛何因缘说此事,修多罗中有人问故,毗柰耶中有犯是事,故结是戒,一切佛语缘起事,皆名尼陀那。”如来说法必有因缘,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,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,如诸经“序品”,故名“因缘经”。

七、阿波陀那,此译譬喻,凡经律中所说譬喻,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,故名“譬喻经”。

八、伊帝目多伽,此译本事,或如是语经,即经中讲*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*,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,即名“本事经”。

九、阇陀伽,此为本生经,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,修诸苦行,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*,名“本生经”。

十、毗佛略,此译方广,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,又指词广理正,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。如《菩萨地持经》卷三:“十二部经,唯方广部,是菩萨藏,余十一部,是声闻藏。”小乘的方广经,唯以语广,此类*,名“方广经”。

十一、阿浮陀达摩,此译未曾有,即经中说诸天身量,大地震动,旷古稀有,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*,名“未曾有经”。

十二、优波提舍,此译论议,即佛所说诸经,若作论议问答辩理,分别广说之*,即名“论议经”。

有首颂可以方便记下是那十二部:

长行重颂并授记

孤起无问而自说

因缘譬喻及本事

本生方广未曾有

论议共成十二部

阿弥陀佛!!!

参考资料:http://book.wbzd.net/files/article/html/12/12725/1441470.html

佛教释迦摩尼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具体都有哪些

何谓三藏?即是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经诠定学,律诠戒学,论诠慧学。精通三藏,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,尊称为三藏法师,如姚秦鸠摩罗什,唐玄奘等。试略谈其义:

一、经藏。梵语素怛缆,或曰修多罗,华言契经,佛所说之经典,上契诸佛之理,下契众生之机,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。

二、律藏。梵语毗奈耶,华言调伏,亦翻善治。佛所制定之律仪,善能调治众生之恶,调伏众生之心性,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,皆属于律藏。

三、论藏。梵语阿毗达磨,华言对法,又翻无比法。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,化精简为详明,以决择诸法性相。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,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、体系化的论议解释,均属于论藏。

三藏有大小乘之分。小乘三藏:四阿含经为经藏,四分律、五分律、十诵律为律藏。六足发智论为论藏。依大智度论说法,三藏属小乘教专称,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,大乘亦有三藏。华严经等为经藏,梵网经等为律藏,阿毗达磨为论藏。

十二部是佛所说的法,按照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。又作十二分教、十二分圣教、十二分经。即:

第一个是叫契经。契经,本来经的解释也就叫契经,那么这个地方又叫契经,也就是总称而已。那这个地方所谓“总”叫契经,“别”的可以叫作长行,就是*一种类别,就是专门是没有颂的,就是一句话几个字没有定,这种情形叫作长行。

第二种叫作应颂。应颂也叫重颂,长行说完了以后,重复长行的意思,所以又有颂文那一类,就叫作应颂或者叫重颂。比如说《法华经》里面有长行,长行里面有偈颂;比如说大家读过《普贤行愿品》和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有长行、有重颂。

第三种叫记莂。记是决义,莂是分别记事,分成三种:一个是记*生死因果,就是佛有一类经典专门讲*的一些因果的事情,你过去世做什么什么啦,有这样的一类;第二种是明记分别甚深之意,就是把这个道理抉择、说明,道理讲得比较深奥;第三种是对*授未来成佛之记,就是说某人将来什么什么时间成佛啊,有一类经典是这样的,这是第三种。

第四种叫讽颂。讽颂也叫孤起颂,孤起颂就是单独专门只是颂,而没有长行的这叫孤起颂。比如说有一部经叫《法句经》,它专门只是颂词的。

第五种是自说。佛*通常有请而说的,只有《阿弥陀经》是没有请而说,这叫自说,佛自己说,因为这样的事情,讲极乐世界的事情比较深奥,*们也没办法了解,故此佛不请而说,这一类叫自说。

第六种叫缘起。就是有因缘佛才*,佛说法要有待因缘的,要有请而说。你比如说它分成三种:一个是因请而说。佛*请的,比如讲《法华经》,佛*一再请,舍利弗再三请佛说法,那佛才说;第二种因犯制戒。这也是因缘。比丘戒跟菩萨戒不一样,比丘戒是因为佛*有违犯,在某种因缘环境之下违犯了,这样的情形对僧团发展不利,然后佛就制戒;第三种因事说法。就是因什么事情,特别针对某一个事情而说法的,这是因事而说。

第七种叫譬喻。*们听不懂,说的什么意思呢? 佛要种种譬喻,打个比方说这样的,叫作譬喻。经典里面有这样一类譬喻经。

第八种是本事。本事是说佛*过去世的因缘。

第九种本生。是佛自己叙述过去行菩萨道的种种情形,在因地还没成佛的时候,发心利益众生的种种事情,就讲佛本生的事,叫作本生经。有一部叫本生经的。

第十种是方广。方广是讲大乘甚深之意,叫作方广,也叫无比法,讲的道理比较深奥。

第十一种叫未曾有。未曾有,也是说佛*最殊胜的种种事情,非常特殊的异常的事,叫作未曾有。

第十二种叫论议。论议就是辨明种种道理的,是十二种。那么这是十二类,无非是从三藏十二部当中,它经的一个*上、文字上的莂上不同而已,进行分成十二类。

那么十二类怎么去记住呢?下面有一个颂子,把这个颂子记住了,就记住十二部了,一个一个记比较很难记。“长行重颂与莂,孤起无问而自说,比喻本生及本事,方广论议未曾有”,给它次第调整一下,把这四句记住,就记住三藏十二部的名称。这是经典。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