综合知识

艾灸法怎么操作 - 艾住怎么用

本文已影响 2.52W人 
1.艾灸法怎么操作

操作方法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、艾卷,点燃后,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,以温热性刺激,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,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。

艾住怎么用 艾灸法怎么操作

一、艾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,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。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,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,此称为陈年熟艾。

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,碾轧碎后过筛,去掉尖屑,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。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,多碾轧几次,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。

1.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,用食、中、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。艾绒捏压越实越好,根据需要,艾炷可制成拇指大、蚕豆大、麦粒大3种,称为大、中、小艾炷。

图146。 2.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,软硬要适度,以利炭燃为宜,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.5厘米、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,再搓卷成圆柱形,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,两端纸头压实,即制成长约20厘米,直径约1.5厘米的艾卷。

图147。 3.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,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,如鲜姜片、蒜片、蒜泥、药瓶等。

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。鲜姜、蒜洗净后切成约2-3毫米厚的薄片,并在姜片、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,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。

蒜泥、葱泥、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。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,用黄酒、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,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。

二、艾灸的方法 1、直接灸: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,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。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,愈后留有瘢痕者,称为瘢痕灸。

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,不留瘢痕者,称为无瘢痕灸。 (1)瘢痕灸。

又名化脓灸: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,涂以少量的大蒜汁,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,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,用火点燃艾炷施灸。每壮艾炷必须燃尽,除去灰烬后,方可继续易住再灸,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。

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,因此可产生剧痛,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,借以缓解疼痛。在正常情况下,灸后1周左右,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,5-6周左右,灸疮自行痊愈,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。

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、肺结核、瘰疬等慢性疾病。 (2)无瘢痕灸。

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,以使艾炷便于粘附,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,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,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,即可易炷再灸。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,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,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,然后继续易位再灸,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。

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。因其皮肤无灼伤,故灸后不化脓,不留瘢痕。

一般虚寒性疾患,均可此法。 2.间接灸: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,进行施灸的方法。

如生姜间隔灸、隔盐灸等。 (1)隔姜灸。

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-3厘米、厚约0.2-0.3厘米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。当艾住燃尽,再易炷施灸。

灸完所规定的壮数,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。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、腹痛、腹泻及风寒痹痛等。

图148。 (2)隔蒜灸。

用鲜大蒜头,切成厚0.2-0.3公分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,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,点燃施灸。待艾炷燃尽,易炷再灸,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。

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,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。 (3)隔盐灸。

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,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,上置大艾炷施灸。图149。

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,中风脱证等。 (4)隔附子饼灸。

将附子研成粉末,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、厚约0.8厘米的附子饼,中间以针刺数孔,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,上面再放艾炷施灸,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。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、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。

3.艾卷灸: (1)艾条灸。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,平铺在26厘米长、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,将其卷成直径约l.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,要求卷紧,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,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。

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、干姜、丁香、独活、细辛、白芷、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,则成为药条。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。

(2)温和灸。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,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约距皮肤2-3厘米左右,进行熏烤。

图150。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处灸5-7分钟,至皮肤红晕为度。

对于昏厥、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,医者可将中、食二指分开,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,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,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。 雀啄灸:施灸时,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,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。

图151。另外也可均匀地上、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。

4.温针灸: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,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。操作时,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,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,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,或用艾。

2.艾条怎么用 艾条的用法有哪些

大家对艾条一地那也不陌生吧,艾条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,艾条治疗疾病的效果非常的好,有很多的人对针灸比较的了解,但是对艾条不怎么了解,今天小编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艾条怎么用,和艾条的好处,准备了相关的内容,希望大家喜欢。

艾条怎么用

艾条灸简称艾灸,大致可分为穴位艾灸、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。

施灸时离皮肤10~30mm,至皮肤温热发红。

穴位艾灸

取艾条一支点燃后,在穴位上方约10~30mm处熏灸或灼灸,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,至皮肤温热发红,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,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(将艾卷的一端点燃,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,进行熏烧)、回旋灸(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,但位置不固定,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)和雀啄灸(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,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地移动)。

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,如温灸盒、温灸架等,主要是为了固定艾条、使用方便。

艾条的好处

做“艾”伴侣

艾条:把艾绒卷成柱状就是艾条,分为无烟艾条和有烟艾条,有烟艾条比无烟艾条功效更强大,效果也更好。艾条效力比艾灸盒、艾灸罐强大,不过通常需要自己用手悬空灸,很考验臂力,并且很多背部穴位无法触及,一不小心也非常容易掉灰烫伤。选择艾条最好要选择5年以上的,年代越久效力越强。

艾灸棒:又称温筒灸或温灸棒,是用金属等材质制成的一种圆筒灸具,有大小不同尺寸,小号的可以直接在脸部施灸。施灸时,将艾绒或艾条装入艾灸棒的小筒内,点燃后置于穴位上,可直接和皮肤接触,不容易烫伤。不过效力就比直接点艾条略弱。

艾灸盒:艾灸盒可以盛放艾条,点燃后放在身体相应部位,体积小,携带方便。按种类分为单孔、双孔、三孔、六孔艾灸盒;也可按施灸部位分为腰部、腿部、背部、腹部艾灸盒。可先从点燃两个孔开始尝试适合自己的热度,以免烫伤。单孔、双孔艾灸盒适用于手、脚、头部,四孔以上适用于腹部、背部、肩部。

艾灸罐:用金属(通常是黄铜)制成的圆形小罐,可以直接把艾柱点燃放入艾灸罐,然后垫上隔离物(毛巾)直接绑在身体上施灸,没有掉灰或送艾条的烦恼,不过比起艾盒,艾灸罐对准穴位精确度稍差,热力也比较弱一些。

“艾”美丽就这么简单

赶走黑眼圈:中医认为黑眼圈是虚火上炎,肾水不足造成,可用艾条或艾绒,灸水分穴、脾腧穴、三阴交穴、足三里穴、命门穴,肾腧穴,每天灸15~30分钟。

紧致眼袋:在中医看来眼袋是脾失健运造成。可灸三阴交穴、关元穴、合谷穴、太阳穴,每天或隔天灸15~30分钟

肤色不佳:中医认为肤色苍白不红润,是气血亏虚、气滞血瘀所造成,可灸血海穴、三阴交穴。而肤色暗黄则是肝脏功能不强导致,可用艾条隔姜片灸神阙穴、足三里穴,每天或隔天灸20~30分钟。

暗疮:过度食用味肥甘美的食物,而导致脾胃湿热、肺经蕴热,可灸曲池穴、合谷穴、足三里穴、中脘穴、中府穴,每日15~30分钟。

面部浮肿:面部浮肿是三焦不通造成的,可灸心腧穴、足三里穴、涌泉穴,每日15~30分钟。

黄褐斑:和肝肾亏虚,脾胃损伤有关,可艾灸百会穴、阳白穴、下关穴、足三里穴,每日15~30分钟。

这么“艾”,更 完美 !

专心致志:好动的你在艾灸之时一定要沉静下来,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受热力的传达上,这样才能充分补充体内正能量。

用老艾饼泡脚:将老艾饼用开水冲化,再加入适当的冷水调到合适温度,双脚放在艾汤中熏泡20~30分钟,同时用指甲掐按双手拇指的三商穴各3分钟,可以温养身体,解除疲劳,对睡眠不好、压力大,都有舒缓作用。

3.一次性艾灸怎么用

一次性艾灸怎么用直接灸

(1)无瘢痕灸

温和灸:左手食指、中指放在施灸部位的两侧,距施灸部位1~2公分艾灸。一方面,能感知皮肤受热的程度;另一方面,若垂直艾灸,一旦艾灰落在皮肤上,可马上补救。灸到皮肤微微发热,皮肤红润即可,不要灼伤皮肤。

轮换灸:在温和灸的基础上,每次灸2~6个穴位,一个穴位稍痛立马换另一个穴位,如此循序灸,当每个穴位及其周围的皮肤红润时,可停止艾灸。轮换灸即可节省时间,又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
雀啄灸:艾条的点燃端与施灸穴位不固定,像鸟啄食一样,对准穴位,上下移动,一起 一落。

回旋灸:又称熨热灸,将艾条点燃端悬于施灸部位上,距离皮肤2公分,上下左右水平移动,让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。

发疱灸:艾条点燃端距离皮肤1公分,当感觉疼痛时继续坚持3~5秒,穴位处可出现黄斑并有汗出,过1~2小时即可发疱。发疱后不宜挑破,可自然吸收,短期内有色素沉着,但不留有瘢痕。

温和灸与轮换灸一般适用于治疗慢性病或预防保健用;雀啄灸多用于急性病;回旋灸适用于美容美体、皮肤病、风湿病等;发疱灸适合虚寒症,应用时注意。不适于美容美体。

2、间接灸法

(1)隔姜灸:把鲜姜片切薄,用缝衣针在姜片上刺10几个小孔,放在试灸的穴位上,将点燃的艾条在距姜片0.5~1公分处施灸。生姜辛温升发,祛寒解表,通经活络,温胃止呕,理气止痛,两者结合能发挥协同作用,可以提高疗效。

4.艾条怎么用

方法和步骤如下: 1. 将生姜切成薄片,上锅蒸热、蒸软后待用。

2. 夏季用6—8根清艾条(冬天用8—10根),到文具商店买一个大夹子,夹住艾条,或用胶带将艾条捆成一排,点燃。 3. 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。

点燃成排艾条,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,上下慢慢移动。通常熏20-30分钟。

当感到疼痛时可试着离远一些。在初熏时,有的人会感到很明显的烫、痛,那是因为经络不通,大量的热不能很快散掉,如果背后的经络是畅通的,即便整排艾条离后背很近也很少感到痛,只会有温暖舒适的感觉。

熏完后拿掉姜片,如果姜片下的皮肤上是湿的,而且生姜片也是湿的,就说明身体内的寒湿重。而身体内寒湿少的人,在用大量的清艾条熏烤几十分钟后,生姜片应该是干脆的,皮肤上也是干爽的。

4. 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,上下熏20—40分钟。 5. 在双小腿的外侧、内侧,从脚踝至膝部上下、来回各熏10—20下。

6. 在双手臂外侧,外关穴的上下来回熏10—20下。 一般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全身艾熏后,因为艾灸的温热使血液循环加快,患者会感到全身温暖、舒适、放松,脸上及手上因寒湿重、经络淤堵造成的暗灰色就会有所减退,脸色会变得明快、有光泽一些。

全身熏艾条的方法活血明显,身体内血少的人熏后会出现胸闷、心慌、头晕等不适的感觉。所以,年纪大的以及有严重疾病的人都不适宜艾熏,特别是不能熏背部及腿,要熏只能熏小腹至肚脐的部位,熏的时候如果感觉不适,就要停止。

身体虚弱的人每次熏的时间都要缩短,以无不适为限度。用做保健只能一个月熏一次。

冬季是收藏的季节,最好不做全身的艾熏,只做腹部的艾熏为好。 身体寒湿重的人或身体比较虚弱的人,最好在熏艾条之前喝上一碗生姜、红枣、桂圆羹,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:大红枣10粒,小红枣15粒(去核)+桂圆10粒(去核)+生姜片3片,加水煮15分钟后,放入粉碎机里加工成稀糊状,在熏艾条之前喝下,能快速补气血,并能明显增加身体的热量,这时再配合外部的熏艾条,身体内的寒湿很容易排出而又不伤身体。

这种羹的热量很大,平时是不宜喝的,因为极易上火,而在熏艾条前喝下,其温热随着艾条的热力很快疏布到全身,就不易出现上火的症状。 肝火旺而又寒湿重的人,我一般是先让病人吃下一条生泥鳅,再喝生姜、红枣、桂圆羹,最后再做全身的熏艾条,这样即祛了寒,又不会出现燥热的现象了。

因使用的艾条多,烟大,最好在厨房的抽油烟机旁边治疗,如果抽油烟机的抽烟效果不好,可以找块大一些的透明塑料布粘在抽油烟机上,再罩在熏的人的背上、腹部,这样烟就极易抽走了,还可以在家中的窗子上装一个排风扇,在窗下做,烟也能很快排出房间而不呛人,天热的时候就可以在阳台上熏或通风好的地方熏。记住:只要家中排烟效果不好时,就不要勉强去做了,因为艾叶扩张血管明显,呼吸进太多的烟味时,人会疲乏、无力。

所以熏艾条时一定要在排烟效果好的地方操作,既能治疗疾病又不会因烟呛人给身体带来不适。 自我保健艾灸方法 1、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:足三里(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,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)、气海(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.5寸处)、关元(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)。

分组:第一组,关元、气海、左侧足三里;第二组,关元、气海、右侧足三里。 方法:选准穴位后,点燃药用艾条,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,每穴悬灸10分钟,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。

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。如此交替悬灸,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。

休息一周,再继续第二个疗程。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,艾火与皮肤的距离,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。

注意不可灼伤皮肤。 说明:关元、气海、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,每天艾灸一次,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,增强人的抗病能力

成书于宋代的《扁鹊心书》中说:“人于无病时,常灸关元、气海、命关、中脘,虽不得长生,亦可得百年寿。” 特别是女士,艾灸此三个穴位后,神清气爽,容光焕发,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(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)。

2、艾灸治冻疮 穴位:合谷穴(位于手背第一、二掌骨之间,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)、足三里穴。 方法: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。

选准穴位后,点燃药用艾条,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,各悬灸3~5分钟,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。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,必须加灸合谷穴3~5分钟;若冻疮在下肢,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~5分钟。

艾火与皮肤的距离,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。注意不可灼伤皮肤。

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,冻疮不再复发。 3、艾灸治胃痛 穴位:中脘穴(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)、足三里穴。

方法:选准穴位后,点燃药用艾条,在中脘穴、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,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。胃痛可立即缓解。

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,艾火与皮肤的距离,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。注意不可灼伤皮肤。

说明: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,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;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,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。因此,除胃溃疡出血、穿孔等重症,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。

5.艾灸法怎么操作

操作方法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、艾卷,点燃后,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,以温热性刺激,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,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。

一、艾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,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。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,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,此称为陈年熟艾。

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,碾轧碎后过筛,去掉尖屑,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。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,多碾轧几次,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。

1.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,用食、中、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。艾绒捏压越实越好,根据需要,艾炷可制成拇指大、蚕豆大、麦粒大3种,称为大、中、小艾炷。

图146。 2.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,软硬要适度,以利炭燃为宜,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.5厘米、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,再搓卷成圆柱形,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,两端纸头压实,即制成长约20厘米,直径约1.5厘米的艾卷。

图147。 3.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,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,如鲜姜片、蒜片、蒜泥、药瓶等。

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。鲜姜、蒜洗净后切成约2-3毫米厚的薄片,并在姜片、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,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。

蒜泥、葱泥、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。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,用黄酒、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,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。

二、艾灸的方法 1、直接灸: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,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。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,愈后留有瘢痕者,称为瘢痕灸。

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,不留瘢痕者,称为无瘢痕灸。 (1)瘢痕灸。

又名化脓灸: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,涂以少量的大蒜汁,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,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,用火点燃艾炷施灸。每壮艾炷必须燃尽,除去灰烬后,方可继续易住再灸,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。

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,因此可产生剧痛,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,借以缓解疼痛。在正常情况下,灸后1周左右,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,5-6周左右,灸疮自行痊愈,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。

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、肺结核、瘰疬等慢性疾病。 (2)无瘢痕灸。

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,以使艾炷便于粘附,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,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,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,即可易炷再灸。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,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,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,然后继续易位再灸,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。

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。因其皮肤无灼伤,故灸后不化脓,不留瘢痕。

一般虚寒性疾患,均可此法。 2.间接灸: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,进行施灸的方法。

如生姜间隔灸、隔盐灸等。 (1)隔姜灸。

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-3厘米、厚约0.2-0.3厘米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。当艾住燃尽,再易炷施灸。

灸完所规定的壮数,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。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、腹痛、腹泻及风寒痹痛等。

图148。 (2)隔蒜灸。

用鲜大蒜头,切成厚0.2-0.3公分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,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,点燃施灸。待艾炷燃尽,易炷再灸,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。

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,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。 (3)隔盐灸。

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,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,上置大艾炷施灸。图149。

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,中风脱证等。 (4)隔附子饼灸。

将附子研成粉末,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、厚约0.8厘米的附子饼,中间以针刺数孔,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,上面再放艾炷施灸,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。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、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。

3.艾卷灸: (1)艾条灸。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,平铺在26厘米长、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,将其卷成直径约l.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,要求卷紧,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,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。

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、干姜、丁香、独活、细辛、白芷、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,则成为药条。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。

(2)温和灸。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,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约距皮肤2-3厘米左右,进行熏烤。

图150。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处灸5-7分钟,至皮肤红晕为度。

对于昏厥、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,医者可将中、食二指分开,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,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,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。 雀啄灸:施灸时,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,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。

图151。另外也可均匀地上、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。

4.温针灸: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,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。操作时,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,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,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,或用艾条。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

推荐阅读